标品和非标品定义:
标品:具有统一的市场标准/具体型号的商品,如condom、大米、体温计、螺丝刀、iphone8(这例子真好用)、垃圾袋等。
非标:反之,如连衣裙、马丁靴等。
当然,寥寥几句几乎是没有参考意义的,很多商家问xx类目是标品吗?这个答案恐怕比较复杂,因为不能纯粹以类目来辨别,而且标品与非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同sweet&heroin附送的蜜汁困惑。
为了方便看官理解,先过一遍两者之间的区别,从消费习惯和市场竞争两个角度来引出运营思路。
消费习惯 市场数据 运营思路
消费习惯
标品:
功能层:标品在功能性方面扮演着刚需的角色,例如condom的目的是抹杀子孙,买个垃圾袋为了装垃圾、提金字塔为翻车看官有地埋等等。
质量层:买家对标品的品质认知较强,首先是商品材质和工艺的通用标准,例如买一盒筷子,材质分别是竹筷、不锈钢、塑料等,众所周知不锈钢材质比竹子好(贵得有道理)。其次是名品(知名品牌),多数情况下品牌的定位和知名度意味着质量(品控),例如格力的空调、durex的condom等;最后是销量魔咒,买家都认为多人买的就是好的。
价格层:在上述条件一致且不超出常识逻辑情况下,价格往往是决定性因素。
大部分买家对标品的认知比较明确,过了功能、品质、价格三关后随即下单,因素排序分别为功能>价格>品质。因商品同质化严重且买家主观性强,多半无需过多挑选便完成付款,概述为理性派。
某妹子要买点垃圾袋,画面流程大概是:
1、搜索【垃圾袋】(mmp区间价真多);
2、排名前三的商品点击去看看价格;
3、排名前十的商品再点进去看看厚度和对比价格;
····(看完十几个款,头胀)
4、选个发货地近/最便宜的下单付款。
非标:
功能层:买家对商品的功能需求没有绝对标准,例如女装类目的买家需求是“好看”,妹子的审美历来是捉摸不透的玄学,何来的统一标准。在没同款的情况下,“好看”这一因素占购买意向的大比重。
质量层:非标的商品材质和工艺标准数不胜数,买家对非标的品质认知比较弱,且较少作为核心购物因素,品牌对于非标的质量甄别标准多为锦上添花之举。例如服饰,买家很难通过图片分辨质量层级;销量对任何商品都是魔咒(除了小部分的防撞心理作祟)。
价格层:非标品的价格因素影响较小,往往呈现分段式波动。例如女装类目的衬衫,站内无同款或无相似款的情况下定价在25-35之间,有下单意向的70%买家依旧会选择购买(转化率浮动不超30%)。
大部分非标品买家的购物意向相对模糊,除了品质和价格,对商品的功能并没有明确的需求,就像纯粹的“逛街行为”,概述为感性派。
某妹子要买件连衣裙,画面流程大概是:
1、搜索【连衣裙】(WC这么多新款);
2、这件挺好看的,这件也好看诶;
3、这件挺好看的,这件也好看诶;
····(搜完十几个关键词,翻完四五千个款,插上充电器继续找)
4、从挑中的几十个款中筛选出3-5个款,再听听塑料花/老妈/男友/姨妈的建议,选其中的一款下单付款。
市场数据
插个话题:啥是商品池?
商品池指打开某个页面(例如爱逛街、秒杀、轮播banner、搜索结果页),里面躺着的那一排排的商品。
标品:
上面提到买家在消费标品时挑选耐性低,这会导致商品池中排名靠前的商品瓜分了海量流量,在某个排名后的流量会呈现断崖式下降,这是标品推广“卡位”的根本原因。
Ps:标品在每个商品池都有此类情况,请记住下图左边的商品池颜色标记,代表着排名对应的流量大小,颜色越深流量越大。
例如搜索关键词【垃圾袋】的结果:
每日销量数据懒得统计,各位自己找个工具查(左边箭头是指买家浏览顺序)
非标:
买家挑选非标品时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导致商品在池中的曝光&点击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排位的限制,例如排名300-500名的曝光量也还凑合(也是为什么非标的免费流量比较容易获取的原因之一),如下图左边橙色部分:
小结:通过买家的消费观和市场数据可知,除了明确型号的商品,电商中的标品没有具体类目划分,判断标准在于买家的购物意向是否清晰以及商品是否同质化严重,不妨进一步来聊聊。
如何区分标品与非标?
1、通过类目中基础款的市场份额(销量占比)占比判断,如下图:
各位自己找个工具看看
强标品(第一列)一般指买家熟知型号/或纯基础款能满足70%以上需求,例如手机、纸品、鲜果等,基础款销量在所属三级类目的销量占比超70%以上。
弱标品(第二列)多半是基础款份额过半但未垄断类目的商品,例如女内、彩妆、运动户外等,基础款市场份额占比在半数之间波动。
弱非标(第三列)存在多样性,最特殊的表现为点击单价比其他子类目更高,例如男装男鞋、应该说跟男人沾点边的都呈现出标品的特性吧(呵~男人),或女装的裤子、丝袜等。
非标(第四列)商品丰富度高,明显的特征为全网商品同款率极低,例如女装、女鞋、女包、童装等,应该说跟女人有关的类目都呈现出非标的特性(呵~女人)。
好吧,补充一下什么是基础款(统一的称呼我也不知道):
2、通过商品搜索关键词平均出价判断:
内容较多,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如下图:
因为标品买家诡异的购物习惯导致排名靠前的商品点击率高,曝光量大,大部分商家都在卡位抢排名,导致全网点击单价被抬高(清明时节雨纷纷,大词上分如上坟)。
在大部分情况下,查看商品所属类目的点击单价,均价在0.2-0.4一般为非标,点击单价越高说明商品同质化越严重,属性偏向标品(个别冷类目因市场不均衡导致的拼价除外)。
3、靠自身对商品属性的常识判断:
例如现在销售的商品除了质量(品质区别只能让类目的价格分层),还有什么卖点?竞品同质化是否严重?这方面直接参考上述的买家消费习惯,没太多可说。
4、通过流量结构判断:
这方面比较难,因为拼多多目前在流量来源统计方面基本靠双手。。除非能拿到大部分类目商品数据(知道我之前在干嘛了吧?),所以这个也忽略吧。
运营思路区别:
非标: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乎每期非标实操都会讲一遍,如下:
测款(只求数据)- 冲刺期(ROI稍低)- 稳定期(持平ROI) - 收割期(超高ROI);非标最重要的就是款式喜好度(表现在点击率/转化率),翻阅往期推文有很多,就不细讲了。
Ps:非标通过优化主图和更换关键词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点击率,在十位数级别调整价格可以大幅优化转化率(如33元降到29,转化率飙升),其他状态调整价格一般影响不大。
标品:
个人认为在拼多多操作强标品是毫无技术含量的命题,如下:
市场分析 - 新品期(做基数)- 冲刺期(多来源冲刺)- 稳定收割期(ROI稍高或持平);
市场分析是标品的核心操作,涉及的内容有商品的定价、流量来源、以及推广预算的问题。
标品不存在测款!答应我,别再去测肥皂的点击率了好吗?
因为上述种种,标品与非标的操作方式完全不同,标品的流量来源在于活动+类目(竞争大的标品纯靠付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如何与运营搞基同样是个严肃的话题。
标品的强势供应,什么姿势都可以做起来。但如果供应偏弱,建议选择弱标品中的次级款操作,此时需要测试的是持平ROI=转化率*客单价/点击单价是否成立。
例如美妆某商品开【补水套装】这个词(女人用的东西真是乱七八糟啥都有),因为行业关键词的点击单价被顶部标品(例如名品一类的)拉得非常高,你的商品又无法达成这个点击率,那就需要保证利润率的情况下扛着较高的点击单价(可能是2块钱)来测试,观察在目前利润率的情况下,转化率是否能达成持平,这是弱标品开荒测试的核心思路。
(司马电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