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巴基斯坦新总理伊姆兰·汗访华,这是他就任新职务两个月后的首次访华,因而备受瞩目。
这篇文章不分析他访华的前因后果,而是谈谈历史,或者说写一篇常识,为何中国人管巴基斯坦叫“巴铁”?
“巴铁”从民间走向官方话语体系
第一次见到“巴铁”的称呼,是在网络文章里,本意是“巴基斯坦铁哥们”。所以,很显然这是网友或者民间对中巴关系的称呼,此前并没有进入官方的话语体系。
如果类比的话,这就类似很多军迷,喜欢把中国称作“我兔”一样,这不仅没有贬义,反而觉得有种亲切感。
但是,观察到,近些年来“巴铁”这个称呼随着中巴关系越来越好,也逐渐被官方媒体所认可,这个词从民间走向官方话语体系。
比如曾经探查过一些资料,看到2015年官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就公开用“巴铁”来报道两国关系,除了用“巴铁”这个词形容中巴关系之外,中国官媒还用“全天候伙伴”来形容两国友谊。这就意味着“巴铁”,基本等同于“全天候伙伴”。
更有意思的是,官方媒体对巴基斯坦寄予厚望——《人民日报》在报道此访时专门提到,两国关系未来也将非常友好,“铁会变成钢”。
巴基斯坦人怎么看“巴铁”?
巴基斯坦方面当然也了解到中国民间对“巴铁”这个称呼的发明与热衷,接触过一些巴基斯坦官员用中文说“巴铁”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翻看巴基斯坦的主流媒体《黎明报》的网络新闻,能发现只要报道涉及到中巴关系的文章,它们的记者多次用Iron Brothers,Iron Friends,Ironclad Friendship等来形容两国关系,意思与中国人所言的“巴铁”是一样的。
之前做媒体的时候,采访了很多外国驻华使馆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驻华官员。他就在访谈里对“巴铁”的定义是铁哥们、自己人。用他的原话说:“巴铁”就是自己人的意思。
他说之前来中国,和中国人彼此称呼铁哥们,最近几年说“巴铁”比较多。
——“巴铁”是90后发明的一个语言,因为网络上“巴铁”比较普遍,以前我在80年代来中国,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这么普及,那个时候我们只是叫铁哥们,现在“巴铁”更普遍了。
记得问他,平时和中国官员接触的时候,对方会不会叫“巴铁”?他的回答很干脆:是的!经常有。
西方媒体的“巴铁”什么样?
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双方认知的“巴铁”不太一样,西方媒体对中巴友谊有不同看法。
了解到,几年前美国著名的《外交政策》引述全球知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专门针对中巴关系写了一篇文章。
皮尤对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分别作了“如何看待对方国家”的调查。结果是78%的巴基斯坦人喜欢中国,但只有38%的中国人喜欢巴基斯坦。
之所以产生这个结果,外国的专家学者的分析是这样的——
巴基斯坦对中国的需求与中国对巴基斯坦的需求并不等同。
换句话说,相对中国需要巴基斯坦而言,巴基斯坦对中国的需求更大,中国人的选择余地更多。
这篇文章和这个分析列绝了一些中国受访者对巴基斯坦的感受,其中包括贫穷、暴力事件多,政府管理能力差等,显然,这些现实对中方民间对巴基斯坦的认知产生了影响。
此外,如果探究历史的话,“巴铁”这个称呼最初还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后来含义出现了延伸。
中国和巴基斯坦在1951年就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发展一直比较平稳,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印冲突后,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凸显。
之后巴基斯坦逐渐也成为中美交流的渠道,双方形成了一种互有所需的战略关系。“巴铁”才逐渐更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