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值观察
择一城,建一厂。
千年古城郑州,因为富士康的落地扎根,走上了逆袭之路。
河南,也因为富士康,从一个电子产业薄弱的人口农业大省,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加工地。
高峰期,这里生产了全球一半的iPhone。2019年,郑州进出口总额4130亿元,仅富士康就占了近82%,同时占河南省总进出口额的65%。
所以也有人称:“苹果可以离开河南,但河南似乎离不开苹果。”
而当下一个现象是,在苹果引导和带领下,果链企业南下越南、印度等国建厂,其中不乏中国企业。
其实,回头来看,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中国企业一直在充实自己的全球化能力。在新的历史阶段,把握住微笑曲线的两端,核心技术留在国内,将组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至国外,这将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新逻辑。
01、越南,东南亚之珠
曾经还在遥望云南的越南,已经开启了经济腾飞之路。
实行开放政策,关税减免,16个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廉价劳动力优势,越南跃升为全球外贸20强,并成为东南亚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这其中电子制造产业的扩容功不可没。苹果的号召下,在越南的果链企业从2018年的15家,上升至21家。伯恩光学、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立讯精密、美盈森和裕同科技7家中国企业已落户越南。
此外,TCL、京东方、海天精工、宁德时代也选择投资越南,目前中国向越南转移的产业链涉及制鞋、宠物食品、电子制造、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床等等不一而足。
正在崛起的越南,已然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最佳“练兵场”。
11月1日,中越两国发布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两个国家的经贸合作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现任越南国家主席阮春福于2019年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30年,越南人均收入达到1.8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步,争取到国家独立100周年(2045年)之际,将越南建设成一个富强、繁荣、稳定的发达国家。
这个东南亚国家的雄心壮志,离不开中国老大哥的“支援”。
如今,中国早已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国,据中国海关统计,双方去年贸易总额突破23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今年前9个月,越中双边贸易总额达13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2%。
中国还是越南最大的中间产品供应国,越南54%的机械设备及零件、52%的纺织皮革原料、40%的手机零部件都来自中国。
当下,中越合作正处“蜜月期”,而且中国企业进入越南,可以借道走向欧美。越南不仅与欧盟、日本、韩国多个国家签署了多达16个自由贸易协议,还可以享受诸多贸易优惠政策。
面板两巨头TCL和京东方早已盯上了这片热土,目前TCL在越南市场排名第四,其彩电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此外,越南劳动力成本仅约珠三角的一半,且享受税收、外贸和电价优惠,服装、家具、小家电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外迁至越南。吸尘器龙头富佳股份就计划到2023年,将越南的产能从120万台提升至150万台。
另外,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供应链近,可快速响应。目前的越南无法代替中国,但可以承接中低端的装配和生产能力,比如TCL在越南、印度的布局,基本上都是装配,而核心技术还在国内。
海天精工的注塑机在越南已占据超40%的市场份额。表面上这款产品是“越南制造”,但是核心部件依然在中国生产。
目前的越南,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量跨国企业将组装、生产等微笑曲线底部的产业链迁移至中国。
当下,这样的产业迁徙正在发生在中越之间。
02、印度,勇敢者的冒险
南下印度投资,是一场勇敢者的冒险游戏。
从增速看,印度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国家,这个南亚大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国博弈的考量,当前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态度趋于谨慎。
2013年-2019年,掀起了一股印度“淘金热”,小米、vivo、OPPO、传音控股等手机企业最为典型。
小米公司于2014年进入印度,3年后就开始称霸这一市场。今年第三季度,几家中国品牌在印度的手机出货量占比接近7成,遥遥领先三星等其他品牌。中国手机火爆,甚至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企业进驻印度。
▲2022年第三季度印度手机市场格局 来源:canalys
但自2020年以来,印度对中资企业的态度急转直下。
自2020年至今,共有382份来自中国的投资申请,但仅有80份获得印度政府的通过。
况且,中国企业普遍木秀于林,印度挑起的这股“打压中国”的风势必会刮到这些企业头上。2020年开始,频繁的“逃税”、“洗钱”审查,令许多中国企业不胜其扰。
比如,印度政府就以“逃税”为由,对小米处以5.5亿元人民币的罚款,并且将小米在印的资产冻结,以保证追缴罚金。同样的“伎俩”,也用在了OPPO身上,认为OPPO逃税38亿元,其资产也遭到冻结。
vivo则是受到了所谓的“洗钱”审查,资产同样被冻结,但随后因为vivo的起诉而解冻,不过,却需要交纳8亿元的保证金。
此外,长城汽车此前收购通用印度项目的计划,也因得不到当地政府的审批而最终“夭折”;三一重工则是迟迟拿不到签证,工程被迫拖延;宝钢、裕同科技也已经暂缓在印的投资计划。
从曾经的淘金热土,到如今的态度冷淡。面对瞬息万变的海外经商环境,中国企业开始转变策略。
首先,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思路开始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从投资设厂到技术输出。
比如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印度尚处于技术换市场的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在印投资设厂后,印度工厂已经能实现支架等配套设施的国产化,但核心技术还是“稀缺品”,对于核心技术领域的合作,印度普遍会开出较好的条件。
其次,已经扎根印度的企业,展现出了韧性、快速应对和经营智慧。
今年以来,面对各种审查,以及萎缩的消费电子市场,小米在印度重新从三星手中夺回了季度冠军的位置。vivo、OPPO和传音控股也稳住了自己的地位,体现了中国企业的抗压能力。
目前,仅在诺伊达地区就汇聚了瀛通通讯、合力泰、长盈精密、裕同科技、欣旺达、闻泰、华勤、卓翼科技、光弘科技等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锂电池、摄像头模组、线材、指纹模组、显示屏模组、组装代工等等。
小米每季度在印销售的近一千万手机基本都在当地组装生产。可以说,印度智能手机产业链是在中国企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印度中国商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建厂超过200家,贸易公司500多家,投资强度达到30亿美元,提供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
印度手机产业离不开中国,印度消费者更离不开中国手机。这就是中国手机厂商和印度政府周旋谈判的“核心武器”。
近期,OPPO就宣布五年内在印度投资6000万美元,带动30家本地供应商,融入OPPO的印度手机业务生态。
最后,刚刚踏入印度或还未进入印度市场的企业,及时止损,撤离印度,或选择其他国家,分散风险,也未尝不可。此前,荣耀、华为就表示放弃印度市场,并择机进入印尼或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当下的印度,绝非出海的最佳选择,更像是一场艰难的试炼。但国际形势本就波诡云谲,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遭遇挫折,转换思路,中国企业出海的能力和应对策略才能逐步提升。
03、出海新逻辑
有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工业产出接近全球30%,但中国的市场在全球只占18%,这意味着中国要把12%的工业产出转移至全球市场进行消化。
从全球产业链分工整合的历程来看,欧美国家把制造业转移至中国,部分再从中国向东南亚、印度转移,遵循的是一种阶梯式转移的策略。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企业也应该高瞻远瞩。中国制造业出海的角色,正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工业能力,从单纯卖产品到技术合作,从“抢夺饭碗”到融入区域产业链的转变。
比如,TCL、海天精工、莱克电气、美的等企业的核心配件和技术都在中国,越南只是配装。当然,这样的产业选择符合两国当下的经济实力,亦是合作共赢的表现。
正如TCL董事长李东生所说,“全球化产业布局也可以带动本土出口,不要把走出去与出口割裂起来。产业全球化,把产业端输出去的同时,可以带动国内核心器件、材料、装备的出口,把蛋糕做大了,我们国家的出口自然也能够拉动。”
而在我国已遥遥领先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向外输出技术和标准。10月30日,宁德时代与越南首富范日旺的Vinfast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宁德时代向其输出一体化智能底盘的专利技术,帮助这家年轻的东南亚电动车明星企业成长壮大。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制造工厂,而是“世界资源整合者”。
面对美国树起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调转战略方向,在广阔的海外市场因地制宜,多元化布局,规避风险,在竞合中重塑全球产业链。越南和印度是中国企业国家化的两个典型缩影。
全球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一国一域,一时一地都千差万别。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应对,主动调整,既有韧性又有智慧,这是中国企业竞争力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