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个研究,有个缘起。笔者在香港完成博士学业后,继续在香港从事了一年的博士后工作,跟很多在香港上班、住在深圳的群体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便住在深圳某口岸附近,每天跨境,早出晚归。在这期间,每天就跟这成千上万的跨境学童相伴,“朝”“夕”相处,对这个群体非常感兴趣,慢慢开始接触他们,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
2013年6月25日,深圳福田口岸,放学的孩子们已通过香港边检,正在等待回到深圳境内。视觉中国 资料图
深港跨境学童,主要是指居住在深圳,但就读于香港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香港籍儿童,这类儿童的父母双方中一般至少有一名为香港籍,不少情况下双方都非香港籍(即双非)。
按照深圳边检部门的统计,2017年往返深圳和香港两地的跨境学童人数高达3万。随着2013年“双非”在香港生子政策的取消,以及内地生育政策的放开和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市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可以预期,现有的3万多名跨境学童或将成为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思想、文化、核心价值观、社会环境等方面受到西方文化长期的影响,与内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跨境学童仍需要面对深港两地不同文化的冲击。
在香港上学时,跨境学童需要适应香港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离开学校后则回到内地的文化环境中。大部分跨境学童对香港的了解除了学校也就仅限于往返学校的路途中,活动范围狭隘,缺乏参与香港社区活动的时间,也缺少与香港本地朋友相处的机会,种种因素都使得这些孩子难以融入香港社会。
再加上,香港与内地语言的不同,香港主要的流通语言是粤语和英语,文字上繁体字与简体字也有很大差距,这些都使得跨境学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压力。我属于哪里?就成了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个身份认同问题。
在身份识别和行动上倾向于香港身份认同
被采访者总体认为跨境学童属于香港人,因为他们在香港出生,持有香港身份证,是香港的法定公民。中国大陆实行的户籍制度使得人们一直以有没有“本地户口”为自我身份参照,有本地户口的自然就更认同当地身份。但是中国大陆的出生地并不等同于户籍所在地,即使出生在当地也不一定就能拥有当地户籍。而香港实行落地入户政策,在香港出生即拥有香港户籍。就像下面两位妈妈和一位学童所说:
“我觉得他们是香港人啊,因为他们是在香港出生的嘛。”
“我觉得我女儿是香港人啊,拿香港身份证肯定是香港人啦。”
“我是香港人啊,我是在香港出生的。”
优越的社会资源吸引了许多内地家庭选择让自己或者是孩子加入香港身份。同时为了躲避内地之前的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即使过程艰苦也不惜要长途跋涉去香港生育。为了让这份付出得到回报,跨境学童的家长会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珍惜这个身份,在无形中就会给跨境学童施加影响,更希望孩子认同自己的香港身份。正如一个妈妈解释道:
“我希望他认为自己是香港人,因为我自己很辛苦过去生他,我觉得他应该要去享受香港那边的政策,像那些医疗啊、学校啊都比这边好,学校的氛围好一些嘛。虽然来回上学很辛苦,但是那边的学位抽签制度更公平,更透明,更加有希望抽到。”
长期以来的跨境学习生活让跨境学童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跨境上学越久,对香港的人、事、物就越熟悉香港 跨境学童,在心理上越习惯,也就越认同香港。一位学童告诉我:
“……我不愿意回来(深圳)上学,因为我从幼儿园就开始在这里(香港)上学,现在都已经五年级了,我对香港更加熟悉一些……就算现在是一年级也不愿意,我已经习惯了这样(跨境上学),也不会觉得每天这样往返会辛苦,因为已经习惯了”。
2013年6月27日,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学校的中文课上,几个同学在陈述给同学们送礼物的理由,坐在下面的同学大笑。视觉中国 资料图
学生在学习期间主要以参加学校活动为主,学校除了传授知识也会准备相应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跨境学童也更多地参加香港的活动,例如学校的郊游、节日庆典等等,使得跨境学童对香港更加熟悉,对香港文化更认同。几位妈妈分别在采访中表示:
“……一个礼拜有六天都在香港,学校郊游已经把景点都去了……好像上周圣诞节她也回学校参加活动去了。”
“其实我自己也在香港工作,我觉得只要愿意去融入(香港社会)就能融入的很好,孩子在那边读书有融入感。”
“平时参加香港的活动多咯,都是学校的活动,没参加过这边(深圳)的活动。”
内地主要以普通话为官方语言,香港则使用粤语。每位跨境学童基本上都能同时运用两种语言。有学童会特别注意在两地进行转换,知道在哪边要使用哪种语言。跨境学童在香港积极使用粤语与他人交流,以主动适应和认同香港文化。
“……他会说粤语,也会说普通话,平时在家里也是跟他讲普通话,但是很搞笑的是……一过到香港的时候就会跟我说,‘现在你要跟我讲白话(编者注:粤语)了不要讲普通话’。”
情感归属上的不确定性
受到出生地、父母和身边环境及学校生活的影响,跨境学童通过行动想在各方面都融入到香港,理性上偏向于香港身份认同,但在情感上,在融入香港社会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孤独和害怕,体验到与香港的距离感,回到深圳又体验到深圳的“人情味”,从而导致在情感上对香港身份认同的不确定。
“我不喜欢香港,因为我妈妈不跟我一起去,我觉得很无聊香港 跨境学童,很孤独,很害怕。”
“我觉得深圳的人更有人情味一些……喜欢深圳的人,因为我家在深圳所以我就更喜欢这边的人,我觉得香港的大人很粗鲁,动不动就骂脏话我很不喜欢。”
“班里只有我一个跨境生,那边人(香港人)特别看重礼貌、规范什么的,我掉牙的时候,同学们认为我吃手指,觉得我这个行为不好,不太想跟我玩,我在深圳的朋友多些,有几个好朋友都在这边,周末都会一起玩,很开心。”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有部分同学既喜欢香港,也喜欢深圳,使得跨境学童依然在两种身份之间犹豫在两地之间摇摆不定。
“喜欢香港,从我去香港开始……但其实其他也跟深圳差不多的,嗯,两个城市都一样喜欢。”
“深圳和香港都一样喜欢……感觉两个城市也没什么区别,不会说特别喜欢哪里。”
此外,也有部分学童和妈妈淡化了具体哪里人的概念。他们认为不管是深圳人还是香港人,都是中国人,所以并没有刻意倾向于哪里,从而使得跨境学童的情感归属不倾向于具体哪个城市。有两位学童表示:
“我没想过身份认同这个问题的哦,大家都是中国人,内地人香港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问我香港人还是深圳人,我不知道呢,我觉得我既是深圳人也是香港人吧,哈哈。”
跨境学童通过行动尽可能的融入香港文化,在理智上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但是情感上依然在两边摇摆不定,一天之内,一半时间在深圳,一半时间在香港,对于他们来讲,两个城市都一样。一个是居住地,一个是出生地,他们两个城市都一样喜欢,在情感上并没有偏向更认同香港,甚至有很多学童认为自己两边人都是,既是香港人,也是深圳人。
在这篇稿子收尾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要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深度融合。在这样的契机下,跨境学童作为既了解香港文化又了解内地文化的一个特殊群体,或将会淡化自己具体属于哪边的身份概念,成为大湾区中的第一代“深港人”,又或将是两岸一体化和大湾区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
(本文根据迟新丽、洪欣、谢爱磊的学术论文《身份识别与情感归属——影响深港跨境学童身份认同的因素分析》改写,该文刊发于《青年研究》2019年1月。)
“反向海淘”火爆,香港快递升级
内地餐饮,涌入香港
菜鸟提速香港,“卷”到了谁?
全面通关后,怎么香港人都来深圳了?(跨境校巴)
横琴将开通往返香港跨境巴士(香港中旅跨境巴士)
横琴将开通往返香港跨境巴士(香港中旅跨境巴士)
走呀,我们去维多利亚港看夜景,然后去福田的小吃街吃美食(香港跨境巴士 皇岗)
通关直击!香港1月13日起恢复长线跨境巴士服务(香港跨境巴士 香港到广州)
横琴将开通直通香港跨境巴士(香港 跨境巴士)
去香港再多一途径!做直升机飞香港,15分钟直达市区!(附入境香港全攻略)(旺角 跨境 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