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码头和C2C,是谁不行?
#金融知识普及月##9月财经新势力#
一夕之间,洋码头“塌”了。
成立于2009年、距今已运营13年的跨境电商头部公司——洋码头,如今人去楼空,拖欠物业数十万元费用,上海总部办公室被封锁,平台多位买手上门“讨债”无门。
从行业翘楚到人去楼空,似乎预示着跨境电商这个行业,从山头林立到头部洗牌后集中的趋势。众多中小公司消退是洗牌,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跨境电商在经历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来到了什么阶段?本文就想和大家一同探讨。
C2C和B2C,谁更胜一筹?
在跨境电商中,洋码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跨境电商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打海外代购的C2C(Consumer to Consumer)模式——个体卖家直接对接消费者。淘宝上的个人海外代购店铺,洋码头上面的海外买手频道,都是C2C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外买手或出境的个人商家,可以点对点采购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由此带来C2C模式最大的优势——品类繁多、需求精准。
另一类则是商家搭建专业跨境电商网站的B2C(Business to Consumer)模式,由平台负责选品、集中采购、批量运输、分批售卖给消费者。主流的B2C跨境电商平台包括:天猫国际、京东国际、亚马逊的海外直邮等等。
相较于C2C模式,B2C因为是平台负责选品,所囊括的品类也相对有限,多为大众普遍需要且需要较大的那类商品,小众商品和个人需求往往很难满足。
海外商品琳琅满目,个人需求五花八门,B2C的电商模式很难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这一点,我们从淘宝APP上海量的个人商家代购就能看出,其中囊括了各种细分品类甚至特定商品,甚至可以跟商家商议代购需求。
从行业来看,B2C是跨境电商的主流,而洋码头却是以C2C起家并作为特色的跨境电商平台,其拥有的买手资源,也是平台的独特且富有竞争力的资源。
当然,伴随着个性化需求定制出现的,就是运营难度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包括货物品质把控、消费者权益维护、买手管理等等。
洋码头引以为豪的“买手制”,正是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
C2C和B2C模式各有优势,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洋码头有存在的价值。这一点,市场自然明白。成立以后,洋码头已完成7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发生于今年3月,洋码头完成D+轮融资,额度上亿。
的确,比起淘宝的个人代购商家,洋码头这类大型电商平台建立消费信任的成本更低、时间更短,平台承担售后责任让消费者多了一份安心。从种种迹象和结果来看,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也正是过于“定制化”的消费需求,让平台在面临海量商品的售后时,“力不从心”,从计划两年上市,到如今前途未卜。
洋码头APP购物界面
跨境电商,十年浮沉
面对外界疑问,洋码头方面将疫情视为公司发展受阻的重要因素。
疫情对于跨境电商的冲击的确不小,国际航班减少,消杀检查使得口岸清关时间线拉长,跨境电商的商品进口整体效率和时间周期增加,用户等待时间增加导致订单取消率增加,电商买手的资金结算和账面资金回笼也受到很大影响......疫情影响的不仅有旅游、航空、物流这类直接相关的企业,也包括跨境电商等一批依赖这些链路存活的行业和企业。
然而,三林以为,疫情不过是其中一个因素罢了,更大的因素可能是洋码头解决诸多业务问题时的乏力,以及跨境电商激烈的竞争,或者也可以说——逐渐确定的行业格局。
根据公开数据,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占主导地位。
市场虽大,要分却不容易。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跨境电商份额排名中,洋码头位居天猫国际、考拉海淘、京东国际、苏宁国际、唯品国际之后,市场份额为10.5%。
目前几大主营跨境电商的企业,除了巨头旗下林立的B2C跨境电商平台,还包括中免这类国字头背景、自带资源的大型免税集团,且自从中免等免税集团开通电商业务后,更加挤压跨境电商的业务。
免税业务是跨境电商极有力的竞争对手,且相较于跨境电商多年面临的是否保真等货物品质和来源质疑,免税店则几乎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价格适中甚至更便宜、品质有保障,即便购物体验不算太好,但其实只要满足质量好、价格好两个关键指标,消费者并不难满足。
以中免为例,在疫情造成跨境电商业务整体收缩的情况下,中免还能逆势上涨。2021年,中国中免占全球旅游零售行业市场份额的24.6%,并拥有全国最多的免税店,在国内免税市场份额达86%,超过第二位企业20倍。
就在上个月(8月25日),中国中免(1880.HK)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根据招股书,按照销售收入计算,中国中免的全球排名在过去10年里不断提升,已于2020年及2021年位列全球第一。
免税市场潜力无限,我们就看目前韩国免税市场拥有超1400亿人民币规模、占全球份额的20%以上,但其中近七成市场由中国人贡献,可见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空间和中国免税市场的巨大前景。相较韩国,我国的免税市场目前只有百亿规模,占比全球份额不到10%。
压力之下,加上积弊已久的产品质量问题,洋码头走到今天,似乎也并不难理解。
尾声
据了解,目前,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正在积极筹款,并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不会跑路。从万人追捧到如今青黄不接,C2C跨境电商的生意难做,似乎是共识。
我们很难说洋码头还有没有机会“起死回生”,从其所欠的金额之巨,和账面数据来看,我们很难给出准确答案。
在洋码头被一批B2C跨境电商平台和免税店围剿之下,我们似乎已经对C2C业务不抱信心,这真的不是一门好生意吗?三林以为并非如此。
从业务模式来看,C2C模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利润空间,其背后是万千消费者更加精细化、更加个人化的消费需求,这些需求独立于大型B2C跨境电商平台之外,难以被满足。
现在的问题是,洋码头如何讲好这个消费者需求的故事,又如何用自身优势打动能够缓解他们燃眉之急的资方。
更重要的是,洋码头之外那些有志于做C2C业务的电商平台,在看到这个前车之鉴后,又如何规划出一条可行的未来之路。
电商与电子商务(日本“抵住”了电商冲击,为何我国却不行?这4个原因很真实)
c2c跨境电商(洋码头和C2C,是谁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