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建设(探索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
万物互联网观察家 互联网出海 2023-07-27 09:37:37 · 热度999

探索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

跨境电商建设(探索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催生了跨境电商这一新平台。许多企业通过平台进行支付结算、完成业务交易,极大缩短了市场运营时间,促进了市场贸易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跨境电商发展基础上,企业对贸易类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主场所,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逐步加大了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力度。高校这一举措不仅可有效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同时也能顺应市场人才要求,源源不断地培养新型跨境电商人才。基于此,深入分析研究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教学质量。在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今天,为探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优化的问题,相关研究者已经进行了探索工作,并且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方面提出了新的规划和建议。在这些新规划中,重点将改革目光放到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实践、复合型人才培育方面,这一规划建议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导引。部分高校积极尝试了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不仅为其他高校作出了良好示范,同时也补充和完善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不足,有利于提升该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有利于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从人才培养上来看,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对人才的培育产生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国际贸易形式,在开展业务贸易中需要的是复合型新商科贸易人才,不仅需要熟悉传统贸易理论,而且还需要具备电子商务的操作技能。当前高等教育中尚未专门设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但是在部分学校内有试点课程项目,这些试点项目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能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培育提供教育支撑。

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改革目标。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在知识体系、技能培育、实践训练等方面有所不同,跨境电商可以说是传统外贸与电子商务的“升级版”,而国际贸易只是外贸的一种。因此,当前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引进跨境电商背景,以其为发展方向,增设相关语言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内容,要找准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定位,加快实现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是每个专业学科中都要设置的内容,其具有教育价值、教育导向的功能。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而言,由于这一专业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是要进入到外贸类企业中从业的,因此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应考虑三方面目标内容,即掌握国际贸易发展前景与发展形势、熟悉国际贸易各项规则、具备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三方面目标中,最后一项内容是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定位要求。

课程结构优化。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结构的设计优化也是保证此项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一般而言,国际贸易专业中的课程类型基本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类课程等几大类,这些专业课程分别负责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工作,但如今一些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存在实务类比重不够的现象,如此需要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加大相关课程设置比重,以符合前期课程目标的办学定位和育人宗旨。从学分比例上来看,高校现有专业实践课程比例普遍较低,理论内容偏多,今后还需高校侧重学分结构优化建设,辅助专业课程做好教育工作。

课程实施环节。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前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只有将其与现实国际社会接轨,才能发挥课程育人功效。而要想落实这一课程,需要通过课程实施这一环节来实现。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重要环节,课程的变化和革新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国外许多高校会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开设专门的工作坊、案例教学、实践项目设计等环节,期间会以企业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市场形势、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我国在教学改革探索中也尝试了一些实践改革活动,积累了一些课程教学经验。由此可见,课程实施环节也是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重视的模块之一。

课程评价环节。课程评价环节是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的一项环节。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不仅需要对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实施等环节进行综合评价,还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最后从中判断课程设计是否与学生需求相适应、课程设计是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这一环节中,高校一般会采用终结性评价(成绩单、学分获取情况)和过程性评价(学生表现、学生态度等)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还要看重学生学习需求、成长空间等因素,以此形成的评价标准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

增设跨境电商课程内容。针对当前跨境电商迅猛发展的市场形势,高校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尽快调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一些相关类课程,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比如高校可整合自身资源,结合国际贸易环境情况和大学生就业情况,增设一些网页设计、电商系统设计、区块链管理、电商实务分析、网络营销等课程,或者以国际贸易传统课程为主修课程,跨境电商类可称为辅修课程,将辅修课程也纳入学期末的综合考评指标中,如此既能满足课程建设需求,又能优化课程整体架构。

跨境电商建设(探索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

增加外语课程教学比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实务工作中从事的是涉外贸易工作,期间需要借助英语这一通用语言开展外贸业务交流,因此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还需增加外语课程教学比重。具体高校应从国际贸易实务入手,从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着手设置英语教学方案,定期对学生开展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等教学互动,在实务训练中提升学生英语沟通水平。同时高校还可聘请优秀外教,给学生讲授其他国家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建设中需注重学生实践课程比重的增加,以实践训练培育复合型电商贸易人才。具体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可增设一些商务贸易实训项目和模拟仿真项目,比如国际外贸实务训练、单证结算模拟项目以及其他类型的综合模拟操作活动,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两到三次实训课程教学,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与国际贸易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合作企业联合设置一些校外电子商务的专业实习、顶岗实训等相关活动,以此丰富专业课程实践内容。

完善其他相关专业课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还需完善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以满足跨境电商发展需求。比如在语言沟通方面,可增设一些“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使用的小语种学习课程,比如西班牙语、俄语、韩语等,培养一批专业的语言类人才,能对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同时还需考虑到国际物流这一环节,增设一些国际物流相关的辅修课程,比如物流采购、国际物流实务、物流配送、电商物流管理等课程,以此为国际贸易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总而言之,在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为了切实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行业发展,为我国开拓更大的国际贸易市场,需要结合跨境电商这一发展平台,补充和完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借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明确的课程架构,切实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助力跨境电商与国际贸易行业的有机融合。(作者:彭晔,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

跨境电商建设(探索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