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文书中的PS/Essay中的职业目标到底怎么写(下)
留学申请中的PS/Essay中的职业目标到底怎么写?上篇—纯干货这篇文章中,我更多从正确理解学校对待职业规划的态度,正确认知在申请中我们究竟怎么看待职业规划这个看起来有点“虚”的事情的角度来写的。这种理念好处是抽象,接近根本规律,如果能够理解,就可以触类旁通自己找到最佳的方式。但是缺点是不好理解,如果理解不了的话,那么也就难以执行。即使是咨询师对我写的这些东西也不见得能完全理解,对学生来说自然也不容易。因此我接下来从实操层面跟大家分享分享一些对大家申请写职业目标、长短期计划有帮助的方法。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如果你现在是大一大二/9、10年级,那么很好,你很幸运在这个时候就能看到这些内容,你未来受困于此问题的概率会变小。(高中生虽然变数更大,但是这种问题的思考一样是有意义的)如果你是大四/12年级要申请了,也不晚。因为职业是要你花几十年时间去做的事情。一两年的领先或者落后是没有意义的。
要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首先要知道自己所在的领域,究竟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分支方向,这些分支方向究竟适合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我曾经有篇文章说过:任何艰难的决策都是因为信息量不够。盲目选择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尽早的开始了解自己所在的圈子,是极其有必要的。我在除了感叹叶锦州的学霸,我们的大学是不是该反思些什么? 这篇文章中给学生的建议B部分提到了,别把大学过成自习室。我们要走出去,跟教授、同学、学长交流,讨论。这不仅会增加你的信息量,破除信息不对称,而且在讨论、交流中会对你的思想、认知造成冲击,启发你思考,帮你找到你自己的那个答案。
所以分享几个比较实用的技巧:
(1)看代表大学的课程设置、专业分支设置
1)把自己所在专业的中国美国前五的学校找出来,去他们的官网上看看这十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分支方向的设置,培养目标。这是我研究一个专业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见效比较快。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能光看,只是浏览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一定要做笔记,总结分析!否则你会发现你好像懂了,但其实根本没留下什么深的印象。大多数优秀的人都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总结。我这些年写了这么多东西,不仅仅是我在分享经验,而且这种过程会让我自己再进一步思考,梳理,从而让我对很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变得更加深入。这也是让我有动力写东西的很重要的原因。
2)把自己的总结理解拿去和教授、学长讨论。这样做的好处:
第一,可以通过和不同人的交流讨论去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或者偏颇。一个人的视角肯定是有局限的。否则美国大学也不会费那么大的努力去assemble一个有很强多样性的班级。
第二,只要你能这么做,那么我敢说你超过了大多数学生,为自己赢得好印象。记住一点,所有的老师都只会用你现在的水平去作参考。他们不需要你在本科的时候达到博士生的水平。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你的问题low。最次最次,你能让教授或者学长看到你的积极主动。这也是加分项。所以只要你的问题是经过了你的认真思考,那么跟老师、学长请教会给自己赢得印象分,无论是你的GPA,还是你未来进入实验室或者老师课题组的可能性,获得老师推荐资源的可能性都会有所提升。
如果你所在的学校靠谱的教授或者学长少,那么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其实只要你是靠谱的,你的问题是靠谱的,那么多数情况下对方是愿意帮忙的。如果你时间精力或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那么还有个最简单的方式,那就是花钱换资源换经验。就像和创的BOB项目,我们会让那些在华尔街、硅谷相关领域从业多年的前辈来跟学生讲解这个领域几个主流分支方向的就业情况,需要的能力素质,需要提前重点学习的核心知识,训练的技能。如果你缺乏资源或者时间,我们会让相关领域的有项目的导师带着学生训练相关的基础能力。就像我去年指导的一个学统计的学生,在和哈佛医学院的海外咨询师做完项目之后,结合我之前跟他讨论的社会兴趣这个问题,得出一个初步的想法:生物统计很可能是最适合他从事的领域。接下来我们只需要再进一步去在这个领域强化,验证就好了。
如果你现在大四,就要申请了,你还是不清楚,那么我的建议,第一,你还是要花时间精力去了解你的领域,因为这个事情终究需要你自己尽快想清楚。只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决定才能让自己找到答案。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想就比不想要好。
第二,如果没把握,没方向那就先相信有经验的咨询师的观点建议。虽然对方不能一定正确,但是从概率上讲,他比你更正确的可能性大。我现在对于自己没能力做的事情,就会选择先相信专业人士的观点。比如我现在选书的时候,我会去看我喜欢的那些牛人他们推荐的书,虽然也有不适合我的,但是大概率上,他们比我自己去选书要更好。这是我近几年认知不断提升的原因之一。
(2)看目标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重点
这个做法其实和第一点很相似,不过更多是在最后具体文书的写作环节。根据在选校过程中对学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目标学校的项目的培养目标。多数情况下,学校会在官网上给出清晰的介绍,尤其是美国优秀大学。
这里建议最好是将这些培养目标做一个分析对比,以表格的形式。就像我们之前有个学生家长为了选机构,用表格将自己看重的几项指标做了对比,这样自己在对比的时候,思路会更加清晰。同时这种对比,也有利于看到各个学校的异同点。
(3)根据学校的目标、自己的背景找共同点
我们在申请中不可能所有的学校都是完美匹配自己需求的,一定会有学校在某些方面强某些方面弱(这里的强弱同时还包含与自己需求的匹配程度)。如果想申请文书的职业目标阐述达到好效果,那么找自己背景和学校目标的契合点是肯定有必要的。对于大多数硕士项目而言,还是强调课程的宽度,因此即使MENG的项目,都有人能够成功转到PhD。如果你真的希望拿某个项目做跳板,那么你只要从这个能成为跳板的角度去讲。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如果你科研能力不够,没戏被博士项目录取,想用Cornell的MENG做跳板,读博(我个人真的不太推荐这么干),那么你可以讲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在xxx领域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具体还得根据情况看怎么展开延伸出一些细节哈),我希望通过你们的xxx项目在学习xxx的同时,和xxx这些在某某领域有着深刻洞见的教授交流,形成对xxx领域更xxx的认知,从而可以xxx。虽然不是一个最佳答案,但是逻辑上却是没问题的。
在国内的文化环境下,我们如果说一个比较宏大的目标和理想,是很容易被笑话为不知天高地厚之类的。所以现在我们都很羞于谈理想。然而这一点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却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教育,我们是正义民主的化身,有义务改变世界。就像小布什总统想出兵伊拉克的时候,就会在国内塑造萨达姆这个独裁者的形象,然后让美国人民支持美国出兵。我合伙人一墨在波士顿遇到一个老太太,领养了几个中国孤儿。交流中,她认为这就是在改变世界。
就如同罗永浩在“每个人生下来都注定改变世界”的演讲中所说,即使你自杀也会对自杀率产生一点点影响。“蝴蝶效应”大家不陌生。当我们了解世界的复杂性,就会知道,未来在短期可预测,长期不可预测。因为我们现在的行为会改变未来。
所以,大家在谈职业目标的时候,不要害羞,尤其在申请的时候。这不是谦虚的时间点。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大家了解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叫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就更能理解这么做的好处。就像我自己的个人目标愿景的建立,也不是今天就这么坚定的,也是在我不断的和同事、学生分享的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的。
唯一我要提醒的就是:要用更加具体的更加细节的方式show,而不是tell。给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我的职业目标是拥有一家公司,一家在机械控制领域有着自己独特技术优势的公司。这家公司会拥有最具竞争力的gene——完美融合了科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二者的优秀基因,就像我这几年在自身所努力经营与追求的一样。她(公司)将会更加完善人类与社会或是自然的交流方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高智能机械设施给生活带来的不可思议的改变。”虽然这个学生现在没有做机械。但是他确实在29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公司,一家在创投圈小有名气的知识付费公司,连接牛人和创业者,将创业知识和商业实战相结合。
最后一点,我在文书训练营的讲座分享中提到了文书的1P+3P理论,4个核心point,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那个最重要的最有亮点的P,是不一样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将自己的弱点变成优点。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像上面这个例子,我之所以把这个作为开头端,之所以作为重点是因为第一他确实在职业规划上有强于同龄人的思考深度和认知高度,第二他的所作所为是能够支持他的这个职业规划的。所以我就把他的职业规划作为核心点,其他3点为它服务。
但实际上我知道,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并没有非常清晰系统的思考,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首先按照上面所说的方式尽可能让自己想清楚自己后面的规划。第二,不要把这个期待做成自己的优势,做成辅助点,提到,符合逻辑,清晰,即可。但不要把它作为核心写太长篇幅。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我认为这个点应该是3P中的一个。所以还是那句话,文书,是对自己的营销!既然是营销,那么就要知道自己的真正优劣势是什么,然后以此来设计整个营销思路。而不是期待把所有东西都做到最好。因为,这不可能!(孙子兵法也讲: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所以,正确定位职业规划在自己申请文书中的比重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
我是水哥,17年没有脱离一线的奇葩留学咨询师,致力于用留学过程,
发掘英雄种子,规划科学路径;助力有志青年,开创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