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科技
就这样,在“8GB够用”和网民的反讽中,采用了M3系列芯片的MacBook Pro系列笔记本发售了。也不知道是为了平衡产量还是维持Apple的“仪式感”,M3代MacBook Pro甚至还处于限购阶段,“每位顾客限购买10台14英寸MacBook Pro”。
关于M3系列MacBook Pro性能缩水的问题,小雷在之前已经发文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很显然,这些略显“复杂”的缺点并未引起大家的关注,“8GB + macOS > 16GB”才是M3系列MacBook Pro风暴的中心。
有一说一,即使小雷是一个多年的MacBook用户,这一次我也要站在网友的这边。没错,macOS调用、分配内存的方式确实和Windows电脑有所差异,统一内存也确实从根本解决了数据在CPU、GPU间“传递”的时延问题。
图片来源:Apple
但无论macOS怎么优化,8GB始终就是8GB,内存池总量确实只有这么大。和Windows一样,macOS同样会因为爆内存而变得卡顿,也同样会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这也是所有“Pro”用户无法回避的短板:摄影师需要打开大型文件、特效师常常处理大型工程、音效师也需要加载海量的音效插件,这些场景对内存有着实打实的需求,绝不是一句“macOS有特殊优化”就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
所以趁着这次MacBook和macOS双双“出圈”的机会,小雷决定和大家聊聊我对近几年MacBook的一些看法,以及更重要的——MacBook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
电脑“黑箱”的始作俑者
在我看来,推动电脑“黑箱化”,是整个MacBook品类最大的问题。
这里先简单解释一下“黑箱化”这个概念:黑箱化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系统工程与控制理论,指“一个系统或组件,其内部运作原理不被外部观察者所知晓,外部观察者只能感知到输入和输出两个步骤”。比如ATM机就是一个典型的黑箱结构:用户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ATM机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后来,这一概念被延伸到消费电子产品中。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所有电脑其实都是黑箱,毕竟没有多少人真能搞明白现代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在电脑领域,“黑箱”已经被简化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你不需要、也不能对电脑硬件进行修改和维护,简单来说就是“买到什么不要多想,低头用就行了”。
而笔记本电脑领域,我们常用黑箱来形容将内存、SSD等部件板载,不允许用户自行修改的设计。那么这种“黑箱化”的设计风潮是谁带起来的呢?没错,就是MacBook。
图片来源:Apple
Apple首次在其MacBook Air系列中采用了这种设计,之后逐渐在其他MacBook型号中推广。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以使电脑更薄、更轻,同时提高了硬件的集成度和稳定性。但缺点是限制了用户升级硬件的能力,一旦需要更多存储或更强的性能,用户通常需要购买新的设备。随着Apple的成功,其他电脑制造商也开始采用类似的设计。
事实上,我们对于12999元的MacBook Pro只提供8BG内存这件事如此反感,其实也源于对MacBook“黑箱”的厌恶。如果用户可以自己在购买电脑后升级电脑的内存,如果MacBook的SSD拥有“1500元512GB”之外的选择,关于M3 MacBook Pro的争论你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激烈。
不可否认,板载配置确实可以有效控制电脑的体积,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活动部件常见的接触不良的情况。但对消费者来说,黑箱化严重影响了用户“自定义”的能力。举个例子,除了从英特尔酷睿切换到Apple Silicon这种极为罕见的情况,Mac的生命周期都异常的长。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与此同时,电脑的应用负载会随着软件复杂程度的提升而逐渐提高,这意味着用户升级电脑的需求会随着使用电脑时间变长而提高。另外相同规格电脑零件的价格也会随着发布时间变长而降低。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出于成本考虑,消费者应该一边用电脑一边根据实际需求升级硬件,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堆满配置。但很显然,“黑箱化”的MacBook不搞这一套。在购买页面,Apple甚至直接表示:
用户不能自行拆装统一内存。如果你认为以后可能需要更多内存,最好在购买时就配置更大容量。
用户不能自行拆装存储设备。如果你认为将来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请配置成更高容量。
堪比豪车的零整比
这还没完。
就算你预算拉满,直接抱回一台55999元顶配M3 Max MacBook Pro,不再需要为硬件配置而烦恼,但Apple费用极高的维修服务也迎来了不少用户的差评。
以小雷的MacBook Pro为例,前段时间在外改稿时,一位服务员不小心把整杯可尔必思泼到了电脑键盘上。凭借多年的硬件维修经验,小雷对电脑进行了妥善处理,但一个月后,键盘上部分按键还是被饮料粘住了。
小雷清楚,这种浸水标签“全红”的电脑送到Apple手里肯定会直接报“全损”,用高价把转轴往下的部分全部换新,所以只好自己动手更换键盘。
键盘损坏对MacBook来说其实都是小问题,还记得我们刚刚说过的板载内存和闪存吗?板载同时也提高了这些部件的维修成本。采用SODIMM和可拆卸SSD的笔记本电脑,哪里坏了都可以单独更换维修,但高度集成的MacBook自然就没有这种待遇了。再加上Apple早已不再Apple Store中进行芯片级维修,用户维修MacBook的选项进一步收窄。
图片来源:Apple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有用户拿MacBook去维修时,被告知需要更换主板且维修费高达万元。并且,Apple还会回收存在故障的那块主板,据说是以“以旧换新”的方式抵消了一部分维修价格。当然,具体细节媒体没有消息解释,但事实就是可能一点小故障就需要换主板,而价格差不多可以买一台新机了。表面上已经不是“以换代修”,但实际上还是希望消费者去换新。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购买AC+作为意外损坏的保障,但这也无法改变MacBook那高昂“零整比”的事实。
没有CUDA也算生产力?
而在日常使用中,Apple对其他硬件企业的“傲慢”也为MacBook带来了不便,比如MacBook至今仍缺少对CUDA计算的支持,特别是在深度学习和高性能计算领域。
CUDA是NVIDIA推出的一种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被广泛用于加速深度学习和其他计算密集型任务。由于Apple和NVIDIA对NVIDIA GPU的驱动开发主导权持相反意见,所以在2012年前后,Apple就开始和英特尔、AMD靠拢,并宣布不再推出对NVIDIA GPU的支持。当然了,随后的Apple Silicon更是直接停止对任何外置GPU的支持。
尽管在Apple Silicon时代,Apple通过内置NPU的方式为macOS的AI性能提供支持,Metal和Core ML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Apple Silicon在图形、AI方面的短板。但考虑到当前AI发展的整体进程,CUDA的缺失从一定程度上拖慢了MacBook在AI领域的发展。
图片来源:Apple
只不过除了AI和深度学习外,CUDA也被广泛应用在科学计算、工程模拟、金融建模、生物信息、数据科学甚至是地球科学领域。即使Apple可以用Core ML填补MacBook在AI领域的短板,但Apple显然无力对CUDA的广泛应用场景一一优化适配。
这也导致了我们在B站、微博上看到的所有MacBook评测几乎都在修图剪视频:不可否认大多数MacBook用户平时的工作内容确实是修图剪视频,比如小雷的LR在MacBook Pro上的运行效率就是比i9的NUC要高。不过从另一方面看,MacBook Pro确实也只能拿来修图剪视频了。
MacBook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小雷全程都在吐槽MacBook的硬件,对macOS却少有怨言。原因其实很简单:比起MacBook Pro,我其实更喜欢高端Windows笔记本的硬件。不过每当我斥重金买下新款XPS、ThinkPad时,Windows 11总会跳出来,让我再一次重温Windows阵营的“美好”。
甚至连小雷身边的资深“果黑”,也不得不承认“macOS确实好一些”。
其实从Mac近几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Apple想进一步开拓自己的市场,从庞大的Windows阵营中夺取一部分用户。但仅凭Mac如今的优势就能俘获Windows用户的芳心?Apple还是把这件事想得太过简单了。
尤其是在价格方面,目前Apple官网在售的M3 MacBook Pro起售价为12999元,这在Windows阵营中已经能买到一台配置超越MacBook Pro的高端Windows笔记本了。何况12999元的MacBook Pro还是一台只有8+512GB的“入门版”,如果想买到16GB+1TB版本,就得再加3000元。
图片来源:Apple
嘴上加钱容易,但这台8+512GB的MacBook Pro,真的还能被称之为“Pro”吗?
如果Mac想要在内卷严重的当下取得更高的市占率,除了去研究更好更强的处理器、更轻更薄的机身外,也该放下身段好好考虑一个问题。不是所有人都对价格不太敏感,市面上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大有人在,就算你不降价,你的对手也会降价。
而在绝对的性价比和性能差距面前,还有多少人会选择“加价不加量”的MacBook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