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的海外增长极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一帆 8月初,首趟中欧班列陕乌经贸合作光伏组件出口专列开行,跨越5000公里、历经19个日夜,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出发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随后,隆基绿能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20MW光伏组件借由中欧班列如期抵达,这是乌兹别克斯坦1GW光伏项目抵达的首批组件。
在中欧班列抵达塔什干后,这批组件再由50辆卡车转运至位于卡什卡达里亚州和布哈拉州的项目地。
这并不是唯一的一班“光伏”专列。根据计算,由隆基绿能提供的该项目光伏组件共计需要60趟中欧班列“长安号”的3000个集装箱进行运输。
这仅是国内光伏企业走出去的冰山一角。不仅是隆基绿能,国内的光伏巨头们也将目标锁定在了国外市场,加快了海外的布局步伐。TCL中环、天合光能、阳光电源、晶澳科技、阿斯特也在今年纷纷公布了海外的产能新计划。
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光伏企业现阶段扎堆出海,“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国内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抓住海外产能布局和需求的窗口期”。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初步测算超过29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3%,已经成为外贸“新三样”之一,其余两样为电动载人汽车和锂电池。
奔赴新市场
乌兹别克斯坦缺水,不过光照充足,风能充裕。因此,光伏和风电成为清洁能源的首选。在光伏企业看来,光伏在乌兹别克斯坦发展空间巨大。
2019年,该国制定了《2019至2030年乌兹别克斯坦向绿色经济过渡战略》计划,预计在2030年使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达到总发电量的25%以上。
据了解,乌兹别克斯坦1GW光伏项目,是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长访华期间签订的重要项目,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最大光伏项目。
根据协议,中国能建将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卡什卡达里亚州和布哈拉州建设两座600MW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全部选用隆基最新N型组件产品Hi-MO7,特别适合应用于地表反射率高、环境温度高的荒漠戈壁。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发电23亿千瓦时,约减少天然气年消耗5.88亿立方米。
隆基绿能方面人士称,本次组件首发乌兹别克斯坦,是中国——中亚峰会后首个落地的光伏发电出海项目。而在此前,记者注意到,去年在中亚五国的光伏项目中,隆基绿能提供了三分之一的核心设备。今年2月,乌兹别克斯坦相关官员曾一周三次到访隆基,探讨光伏产业的合作,随后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三份MOU合作协议。
除中亚外,更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向中东新市场,
与乌兹别克斯坦类似,中东国家诞生的光伏新需求也来自于国家层级的政策推动。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石油出口方,中东各国都在大力推动新能源转型。
约旦计划在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到31%;阿联酋近年来启动了多个光伏项目的建设,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44%,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8.5GW;阿曼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SAHIM屋顶光伏项目计划,预计到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约2.1GW,占到可再生能源安装量的近8成。
另一端,目前中东安装计划与实际装机总量尚有巨大差距。2022年底,中东的累计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也仅为28.54GW,占全球总装机量的1%,为全球最低的地区。
据中东光伏工业协会(MESIA)统计,目前中东北非地区光伏市场的价值约为200亿美元,且未来五年内,中东地区还将有50亿美元的光伏项目投入运营、150亿美元的项目开建。到2030年,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低碳能源行业项目价值将达到2570亿美元,其中,光伏项目占比50%。
9月5日,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接受采访时称,正在与沙特就开设其首家海外工厂进行深入谈判。
中国的太阳能企业目前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利润率不断下降。兰天石说,他预计太阳能供应链将出现整合浪潮。
兰天石表示,协鑫集团计划在海外开设一家年产12万吨的工厂,最早可能在2025年开始运营。他说,公司在多个国家考虑工厂选址,其中,沙特是最优选择,但协鑫科技也会考虑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他在接受采访时称,沙特拥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工业制造经验。除此以外,沙特充足的阳光资源,可以帮助当地建设更多的太阳能电站。
一位接近协鑫科技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还未对外正式公告上述沙特事项,仍处在研判阶段,需要留意之后公告。
抓紧窗口期
2022年中东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扩产,全年新装机3.2GW,其中大部分是太阳能。
需求拉动中国光伏出口,2022年,中东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总量累计达到 11.4GW,较 2021年增长了78%。不过,从总体上,中东占国内光伏出口的比重还不高。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八成。
综合今年国内组件出口情况来看,从出口区域角度,欧洲依然是最大的组件出口市场,硅片和电池片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数据显示,1-7月,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额为2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量为123GW,同比增长30.4%。荷兰、巴西、西班牙成为中国光伏组件的前三大出口市场。
平安证券分析师陈骁判断,欧洲能源转型进程加速或将助力中国光伏产品迎来进口替代窗口期。
不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欧洲市场尤其是户用市场安装程序申请较为复杂,且已经出现安装工人短缺的现象,加之分销商库存水平较高,出口增速有可能放缓。
PV InfoLink资深分析师赵祥在晶科能源组织的内部沙龙上表示,目前光伏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中国、欧洲和美国。“欧洲H1整体需求还是比较火热,7-8月假期以及库存困扰,组件出口有所削弱,但近期随着假期结束,需求复苏,预计全年92-114GW,主要在德国、西班牙和波兰。”
赵祥表示,增速比较明显的市场主要是沙特、南非和智利。同时,美国需求潜力还是比较强大,溯源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当前反规避确立但短期影响不明显,另外头部企业也在加紧布局应对,整体需求较旺。
“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很多光伏企业有比较强的意愿在其他国家建厂。”一位光伏一体化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但与此同时,很多国家也在鼓励本土光伏企业成长,因此,海外市场竞争也在逐渐加剧。可以说,在本土建立产能也是为了在成本、供应链、政策等多方面具备本土竞争优势。”
以美国市场为例,8月15日,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发布了一份名为《美国太阳能市场洞察》的分析报告,称自《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一年前通过以来,美国太阳能和储能公司宣布获得的私营部门投资已超过1000亿美元(约合7297亿人民币)。
韩国光伏巨头韩华集团在今年1月份宣布将在美国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一整条“替代供应链”,并向高纯硅制造商REC Silicon投资2亿美元。印度光伏企业Saatvik也公开表示,拟在美国投建一座年产1.5GW TOPCon组件的工厂,并于2024年下半年投入运营。
这无疑为中国光伏企业们出口留下了紧张的窗口期。
国内巨头纷纷加快出海步伐。
9月11日,天合光能发布声明称,将投资超2亿美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威尔默建造太阳能光伏生产厂。项目占地100万平方英尺,年产约5GW光伏组件,多晶硅原料将采购自美国和欧洲,预计2024年投产。而在今年更早之前,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绿能、阿特斯纷纷宣布赴美建设光伏组件工厂。
不过,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出海绝非一劳永逸之道。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前不久光伏行业论坛上公开表示,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近200个国家,但是过去中国制造是主体,占比基本在80%左右。“现在的情况对于‘中国造、全球卖’的格局产生很大的挑战,未来光伏行业将越来越朝着‘全球造、全球卖’的趋势发展。”
CEPHEI Investment润晖投资投资经理邢天成也在上述晶科能源的交流会上表示,目前光伏企业国际化在运营端有几个特征,“一是品牌企业能不能在海外做出品牌,做出本土化的营销,这样才能帮助形成溢价;二是企业的准入资质。还有就是全球化的视野,光伏行业是长尾的市场,每年都会有很多细分市场,有爆发性的机会,哪一家企业有全球化的视野才能够去挖掘好机会。”
而在制造端,邢天成表示:“因为出海是现在所有企业走向的选择,怎么样在海外把成本控制好,是非常难的课题。”